一切为了地震灾区伤员(四) |
发表时间:2008-06-20 阅读次数:10177 |
附属市十医院通讯:一切为了地震灾区伤员(四)
熟悉的乡音暖人心
转运来沪的地震灾区伤员们大部分来自偏远山区,绝大多数平素都是以四川方言交流,甚至很难听懂普通话,更别说在他们心目中有如外语的上海话了。可是,“咱们是老乡,有啥子困难你就讲嘛”,刚刚进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赈灾爱心病房,伤员们就听到了熟悉的乡音。原来,为了迎接地震伤员,十院上下早已行动起来,护理部选派了四川籍的护士,护送中心推荐了四川籍的护工,科教科更是特别安排了来自四川南充、宜宾等地的实习医生担任爱心志愿者,全程陪同伤员入住就医。这一切都让满怀忐忑来到陌生上海的伤员们心存感激。查房的医生,打针的护士,订餐的营养师,谈心的志愿者……会四川话的,一定会说上两句,要不也全是标准的普通话,彻底打消了伤员们的紧张感。 热情的义工
虽然有很多医护人员抢着报名要到赈灾专用病区为伤员诊治,但真正实现愿望的也不过几十个人。于是,更多的志愿者换了一种身份出现在病区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义工。一双手,托起一个希望,这是十院颁发的义工证上的标志。这样的证件,佩戴在实习医生的胸前,他们作为来自伤员家乡的志愿者,第一时间送上安慰和鼓励;这样的证件,佩戴在一支“红衣服”护送队的十院护送人员胸前,他们主动加班,接送伤员治疗和检查;这样的证件,也佩戴在院领导,兄弟科室的医护人员胸前,随时根据伤员需要,送上关心和帮助。大宁居委会、同济大学……来自不同地方的志愿者们,不约而同的聚在一起,为地震灾区伤员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