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活动
Faculty activity
奖励荣誉
当前位置:工会首页 / 教工活动 / 奖励荣誉
锐意创新 造福人类健康——陈义汉
  发表时间:2008-03-14  阅读次数:14271

   上海市劳动模范

锐意创新  造福人类健康

——上海市劳动模范陈义汉博士先进事迹

人类心房颤动致病基因的发现者

陈义汉博士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知名心脏病学者。他在心律失常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第一、第二、第三个人类心房颤动致病基因的发现者。他们的科学发现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提升了中国在心脏病领域的国际地位。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全世界有以千万计的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可以导致心力衰竭,引起中风等血栓和栓塞事件,老年人口中三分之一的中风正是源自心房颤动。心房颤动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给家庭、社会和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心房颤动始终是横在现代医学面前的巨大挑战。现代心脏病奠基人Braunwald称心房颤动为心脏病学研究领域里尚未征服的冰山。

作为一名心脏病医生,陈义汉博士每天都可以感受到心房颤动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心脏病病房里始终躺着几成的心房颤动患者。职业的敏感性使陈义汉博士认识到,能够破解心房颤动发生之谜,无疑是人类的福音。于是,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陈义汉博士带领课题组义无返顾地踏上了心房颤动发生之谜的探索之路。陈义汉博士认识到,如果仍然沿着前人的思路去探索,最终可能会一无所获,因此自己必须要找到一条与前人不一样的路径。最终他选择了临床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心脏电生理学、细胞电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探索心房颤动发生之谜。

2003年,陈义汉博士和合作者一道,把临床医学和基础科学密切结合起来,运用临床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心脏电生理学、细胞电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技术,探索人类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通过定位、定位候选和功能反证,成功地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人类心房颤动致病基因KCNQ12004年,陈义汉博士率领团队,发现21号染色体上的KCNE2基因发生了变异。通过细胞电生理学技术,证明该变异可能通过缩短心脏动作电位间期和有效不应期,启动和维持心房颤动。从此陈义汉博士等发现了第二个人类心房颤动致病基因。2005年,通过同样的技术手段,陈义汉博士团队发现了第三个心房颤动致病基因。该基因编码人类心脏内向整流钾通道Kir2.1

在从事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研究的那段漫长的岁月里,陈义汉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经历了许多的艰辛。为了取得一个关键患者的临床资料,他们曾经在风雪的夜晚驱车到数百里以外的地方实地走访;为了冷藏血液标本,他们到寒彻骨髓的冰面上撬取冰块;为了说服患者接受检查,他们多次伸出自己的胳膊,献出静脉血液;为了了解插胃管对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的影响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他和助手亲身体验插胃管的感受,他们自己先尝试着去经受1次、2次、3次长达2小时的难受考验;为了鼓励家系成员接

返回